使用者 | 搜書

國學講義(新版)_近代_章太炎_最新章節無彈窗_全文無廣告免費閱讀

時間:2017-06-12 02:08 /架空歷史 / 編輯:李奇
主人公叫墨子,孔子,孟子的小說叫《國學講義(新版)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章太炎所編寫的國學、歷史軍事、機智類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儒者之業,在修己、治人。以此椒人,而不以此為至。孔門迪

國學講義(新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作品時代: 近代

作品頻道:男頻

《國學講義(新版)》線上閱讀

《國學講義(新版)》精彩章節

儒者之業,在修己、治人。以此人,而不以此為至。孔門子獨顏子聞克己之說。克己者,破我執之謂。孔子以四科設,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然孔子語仲弓,僅言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”而已。可知超出人格之語,不告人也。顏子之事不甚著,獨莊子所稱“心齋坐忘”,有傳其意。然《論語》記顏子之語曰:“仰之彌高,鑽之彌。瞻之在,忽焉在。”蓋顏子始猶以為如有物焉,卓然而立。經孔子之,乃謂:“如有所立卓爾。雖從之,末由也已。”(如當作假設之辭,不訓似。)此即本來無物,無修無得之意。然老子亦見到此,故云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”。德者,得也。有所得非也,有所見亦非也。揚子云則見不到此,故云“顏苦孔子卓”。實則孔、顏自之語,皆超出人格也。孟子亦能見到,故有“望而未之見”語。既不見則不必望,而猶曰望者,行文不得不爾也。孔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”此亦非謙詞。張橫渠謂“洪鐘無聲,待叩乃有聲;聖人無知,待問乃有知”。其實答問者有依他心,無自依心。待問而知之知,非真知也,依他而為知耳。佛法謂一念不起,此即等於無知。人來問我,我以彼心照我之心,據彼心而為答,烏得謂之有知哉?橫渠“待問有知”之語猶未諦也。佛法立人我、法我二執,覺自己有主宰,即為人我執;信佛而執著佛,信聖人而執著聖人,即為法我執,推而至於信而執著,亦法我執也。絕四之說,人我、法我俱盡。“如有所立卓爾,雖從之,末由也已”者,亦除法我執矣。此等自得之語,孔、顏之,無第三人能(佛、莊不論)。

子思之學,於佛注入天趣一流。超出人格而不能斷滅,此之謂天趣。其書發端即曰“天命之謂”,結尾亦曰“與天地參,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”。佛法未入中土時,人皆以天為絕。佛法既入,乃知天尚非其至者。謝靈運言:成佛生天,居然有高下。如以佛法衡量,子思乃中國之婆羅門。婆羅門者,崇拜梵天王者也。然猶視基督。觀基督述馬利亞生耶穌事,可知基督之上常,乃界天,與漢儒所稱生帝無別。(佛法所謂三界者:無界天、界天、界天。界天在人之上而在界天之下。)而子思所稱之“無聲無臭”,相當於佛法之界天,適與印度婆羅門相等。子思之有孟子。孟子之學,高於子思。孟子不言天,以我為最高,故曰“萬物皆備於我”。孟子覺一切萬物,皆由我出。如一轉而入佛法,即三界皆由心造之說,而孟子只是數論。數論立神我為最高,一切萬物,皆由神我流出。孟子之語,與之相契,又曰“反而誠,樂莫大焉”者,反觀心,覺萬物確然皆備於我,故為可樂。孟子雖不言天,然仍入天界。蓋由界而入無界天,較之子思,高出一層耳。夫有神我之見者,以我為最尊,易起我慢。孟子生平誇大,說大人則藐之。又云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,至大至剛,以直養而無害,塞乎天地之間”。其我慢如此。何者?有神我之見在,不自覺其誇大耳。以故孟子之學,較孔、顏為不逮。要之,子思、孟子均超出人格,而不能超出天界,其所得與婆羅門、數論相等。然二家於修己治人之,並不拋棄,則異於婆羅門、數論諸家。子思作《中庸》,孟子作七篇,皆論學而及政治者也。子思、孟子既入天趣,若不轉,必不能到孔、顏之地,惟莊子為得顏子之意耳。

荀子語語平實,但務修己治人,不高遠。論至極之,固非荀子所及。荀子最反對言天者,《天論》雲:“聖人不知天。”又云:“星墜木鳴,月有蝕,怪星常見,牛馬相生,六畜為妖,怪之,可也;畏之,非也。”揆荀子之意,蓋反對當時陽家一流(鄒衍之說及之《洪範五行傳》一流),其意以為天與人實不相關。

《非十二子》雲:“案往舊造說,謂之五行。子思唱之,孟軻和之。”今案:孟子書不見五行語,《中庸》亦無之。惟《表記》《坊記》《中庸》《緇》皆子思作。有“尊而不,土而不尊,天尊而不,命而不尊,鬼尊而不“諸語。子思五行之說,殆即指此。(《漢書·藝文志》:《子思》二十三篇。今存四篇,見戴記。餘十九篇不可見,其中或有論五行語。)孟子有外書,今不可見,或亦有五行語。荀子反對思、孟,即以五行之說為其的。蓋荀子專以人事為重,怪誕之語(五行之說,鄒衍輩所專務者),非駁盡不可也。漢儒孟、荀並尊,餘謂如但尊荀子,則《五行傳》、緯書一流,不致囂張。今人但知陽家以鄒衍為首,察荀子所云,則陽家乃儒家之別流也(《洪範》陳說五行而不及相生相剋,《周本紀》武王問箕子殷所以亡,箕子不忍言殷惡,武王亦醜,故問以天。據此知《洪範》乃箕子之閒話耳。漢文帝見賈生於宣室,不問蒼生問鬼神。今賈生之言不傳,或者史家以為無關宏旨,故闕而不書。當時武王見箕子心情慚疚,無話可說,乃問天。箕子本陽狂,亦妄稱以應之。可見《洪範》在當時並不著重,亦猶賈生宣室之對也。漢儒附會,遂生許多怪誕之說。如荀子之說早行,則《五行傳》不致流衍)。墨子時子思已生、鄒衍未出。《墨經》有“五行無常勝,說在宜”一語。而鄒衍之言,以五勝為主。五勝者,五行相勝:勝火、火勝金、金勝木、木勝土、土勝也。然火間承之以釜,火何嘗不能勝大則懷山襄陵,土又何嘗能勝?墨子已言“五行無常勝”,而孟子、鄒衍仍有五行之說,乃流為讖緯,如荀子不斥五行,墨家必起而斥之。要之,荀子反對思、孟,非反對思、孟本之學,特專務人事,不及天命,即不主超出人格也。

荀子復言隆禮樂(或作儀)、殺《詩》《書》,此其故由於孟子於《詩》《書》,而不於禮。(孟子曰:“諸侯之禮,吾未之學也。”)墨子時引《詩》《書》(引《書》多於孟子)而反對禮樂。荀子偏矯,純與墨家相反。此其所以隆禮樂、殺《詩》《書》也,(不可不尊禮樂,其故可知)。其所以反對子思、孟子者,子思、孟子皆有超出人格處,荀子所不也。

若以政治規模立論,荀子較孟子為高。荀子明施政之術,孟子僅言五畝之宅,樹之以桑,使民養生耸伺無憾而已。由孟子此說,乃與龔遂之法相似,為郡太守固有餘,治國家則不足,以其不知大,僅有農家之術爾。又《孟子》雲:“堯舜之也、湯武反之也、五霸假之也。”又謂:“仲尼之門無桓文之事者。”於五霸甚為蔑。荀子則不然,謂“義立而王、信立而霸、權謀立而亡”,於五霸能知其處。又《議兵》雲:“齊之技擊,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;魏氏之武卒,不可以遇秦之銳士;秦之銳士,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;桓文之節制,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。”看來層次分明,不如孟子一筆抹殺。餘謂《議兵》一篇,非孟子所能及。

至於善、惡之辯,以二人為學入門不同,故立論各異。荀子隆禮樂而殺《詩》《書》,孟子則於《詩》《書》。孟子由詩入,荀子由禮入。詩以捣星情,故云人本善;禮以立節制,故云人本惡。又,孟子鄒人,鄒魯之間,儒者所居,人習禮讓,所見無非善人,故云“善”;荀子趙人,燕趙之俗,杯酒失意,刃相仇,人習兇,所見無非惡人,故云“惡”。且孟知胎子三遷,孟子習於善,遂推之人以為皆善;荀子育殆不如孟子,自見惡,故推之人以為盡惡。

孟子論有四端:惻隱為仁之端、惡為義之端、辭讓為禮之端、是非為智之端。然四端中獨“辭讓之心”為孩提之童所不蠻人亦無之。荀子隆禮,有見於“辭讓之心”,所不,故云惡,以此擊孟子,孟子當無以自解。然荀子謂禮義辭讓,聖人所為。聖人亦人耳,聖人之亦本惡,試問何以能化起偽?此荀子不能自圓其說者也。反觀孟子既雲善,亦何必重視育,即政治亦何所用之。是故二家之說俱偏,惟孔子“相近、習相遠”之語為中也。

揚子云迂腐,不如孟荀甚遠,然論謂“善惡混”,則有獨到處。於此亦須採佛法解之,若純依儒家,不能判也。佛法阿賴耶識,本無善惡。意執著阿賴耶為我。乃生本四煩惱:我見、我痴、我、我慢是也。我見與我痴相,我與我慢相制。由我而生惻隱之心,由我慢而生好勝之心。孟子有見於我,故云善;荀子有見於我慢,故云惡;揚子有見於我、我慢至為用,故云善惡混也。

孟、荀、揚三家,由情見,此乃佛法之四煩惱。佛家之所謂,渾沌無形,則告子所見無善無不善者是矣。揚子生孟、荀之,其尚有董仲。仲謂人猶谷,谷中有米,米外有糠。是善惡之說,仲已見到,子云始明言之耳。子云之學,不如孟、荀,唯此一點,可稱來居上。

然則論自得之處,孟子最優,子思次之,而皆在天趣。荀子專主人事,不務超出人格,則但有人趣。若論政治,則荀子高於思、孟。子云投閣,其自得者可知。韓昌黎謂孟子醇乎醇,荀與揚子大醇而小疵,其實,揚不如荀遠甚。孟疏於禮,我慢最重,亦未見其醇乎醇也,司馬溫公注《太玄》《法言》,躋揚子於孟、荀之上。夫孟、荀著書,不事摹擬,揚則摹擬太甚,絕無卓然自立之處,若無“善惡混”一言,烏可與孟、荀同年而語哉!溫公所云,未免阿其所好。至於孔、顏一路,非惟漢儒不能及,即子思、孟子亦未能步趨,蓋逖乎遠矣。以上略論漢以之儒者。

論漢以之儒家,不應從宋儒講起,六朝隋唐亦有儒家也。概而言之,須分兩派:一則專務修己治人,不高遠;一則顧亭林所譏“明心見”之儒是矣(明心見,亭林所以譏陽明學派者,惟言之太過,不如謂盡心知為妥)。修己治人之儒,不超出人格;明心見,則超出人格矣。

漢以專論修己治人者,隋唐間有文中子王通(其人有無不可知,假定為有),宋有範文正(仲淹)、胡安定(瑗)、徐仲車(積),南宋有永嘉派之薛士龍(季宣)、陳止齋(傅良)、葉心(適),金華派之呂東萊(祖謙),明有吳康齋(與弼、沙、陽明,均由吳出)、羅一峰(),清有顧亭林(炎武)、陸桴亭(世儀,稍有談天說語)、顏習齋(元)、戴東原(震)。此數子者,學問途徑雖不同(安定修己之語多,治人之語少;仲車則專務修己,不及治人;永嘉諸子偏重治人,東萊亦然;習齋兼務二者,東原初意亦如此,惟好駁斥宋人,致入棘叢),要皆以修己治人為歸,不喜高談心。此派蓋出自荀子,推而上之,則曾子是其先師。

明心見之儒,首推子思、孟子。唐有李習之(翱),作《復書》,大旨一依《中庸》。習之曾研習禪宗。一,問僧某“‘黑風吹墮鬼國’,此語何謂?”僧呵曰:“李翱小子,問此何為?”習之不覺怒形於,僧曰:“此即是‘黑風吹墮鬼國’。”今觀《復書》雖依《中庸》立論,其實襲釋家之旨。宋則周濂溪(敦頤)開其端。濂溪之學本於壽涯。

濂溪以為儒者之,不應羼雜釋理。壽涯以改頭換面,又授以一偈,雲:“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寥,能為永珍主,不逐四時凋。”(此詩語本《老子》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。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”一章。“有物先天地”,即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也;“無形本寥”,即“兮寥兮”也;“能為永珍主,不逐四時凋”,即“獨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為天下”也。

壽涯不以佛法授濂溪,而採《老子》,不識何故)濂溪為《太極圖說》《通書》,更玄之又玄矣。張橫渠(載)《正蒙》之意,近於回。橫渠,陝西人,唐時景已入中士,陝西有大秦寺,唐時立,至宋嘉祐時尚在,故橫渠之言,或有取於彼。其雲“清虛一大之謂天”,似回語;其雲“民吾同胞、物吾與也”,則似景。人謂《正蒙》之旨,與墨子兼相同。

墨子本與基督相近也。然橫渠頗重禮,在鄉擬興井田,雖雜景、回意味,仍不失修己治人一派之旨。此有明(程顥)、伊川(程頤),世所稱二程子者。伊川天資不如明,明平居燕坐,如泥塑木雕(此非習佛家之止觀,或如佛法所稱有宿耳);受濂溪之,專尋孔、顏樂處,一生得,從無憂慮,實已超出人格,著《定書》,謂不須防檢索、自能從容中

以佛法衡之,明殆入四禪八定地矣。楊山(時)、李延平(侗)傳之。數傳而為朱晦庵(熹)。山取佛法處多,天資高於伊川,然猶不逮謝上蔡(良佐)。上蔡為二程子天資最高者。晦庵一派,不敢採取其說,以其近乎禪也。山較上蔡為有範圍,延平範圍漸小。迨晦庵出,爭論乃起,時延平以默坐、澄心、認、天理晦庵(此亦改頭換面語,實即佛法之止觀)。

晦庵讀書既多,言論自富,故陸象山(九淵),王陽明(守仁)譏為支離。陽明有朱子晚年定論之說,據《與何叔京》一書(書大意謂,但因良心發現之微,省提,使心不昧,即為學者下工夫處),由今考之,此書乃晦庵三十四歲時作,非真晚年。晚年定論,乃陽明不得已之語,而東原非之,以為墮入釋氏。陽明以為高者,東原反以為岐。

實則晦庵恪守師訓,惟好勝之心不自克,不得不多讀書,以資雄辯。雖心知其故,而情不自也。至無極、太極之爭,非二家學問之本,存而不論可矣(象山主太極之上無無極,晦庵反之,二人由是哄爭。晦庵謂如曰未然,則各尊所聞,各行所知;象山答雲,通人之過雖微,針藥久當自悟。蓋象山稍為和平矣)。

宋儒出仕宦者多,微賤起家者少。唯象山非簪纓之家(象山家開藥肆),其學亦無師承。常以為二程之學,明疏通,伊川多障。晦庵行輩,常出象山,論學則不逮。象山主先立乎其大者(宋人為學,入手之功,各有話頭:濂溪主靜,伊川以主敬,象山則謂先立乎其大者),不以解經為重,謂:“六經注我,我不注六經。”顧經籍爛熟,行文如漢人奏議,多引經籍,雖不如晦庵之盡注經,亦非棄經籍而不讀也。其徒楊慈湖(簡慈湖成士為富陽主簿時,象山猶未第。至富陽,慈湖問“何謂本心”?象山曰:“君今所斷扇訟,彼訟扇者必有一是、有一非,若見得孰是孰非即決定為某甲是某乙非,非本心而何?”慈湖亟問曰:“止如斯耶?”象山厲聲答曰:“更何有也!”慈湖退,拱坐達旦,質明納拜,遂稱子)作《絕西記》,多參釋氏之言,然以意為意識,不悟其為意,則於佛法猶去一間。又作《己易》,以為易之訊息,不在物而在己,己即是易。又謂冠禮樂、取妻生子。學周公孔子,知其餘不學周孔矣。既沒,子稱之曰“圓明祖師”(不知慈湖自稱抑子尊之云爾)。宋儒至慈湖,不諱佛如此,然猶重視禮,無明人猖狂之行。蓋儒之有禮,亦猶釋之有戒律。禪家呵佛罵祖,猖狂之極,終不失僧人戒律。象山重視禮子飯次足,諷以有過。慈湖雖語言開展,亦守禮惟謹,故其流派所衍:不至如李卓吾輩之披猖也。

明儒多無師承,吳康齋與薛敬軒(瑄)同時,敬軒達官,言語謹守矩矱,然猶不足謂為修己治人一流。英宗復辟,于謙遲處,敬軒被召入議,但謂三陽發生,不可用重刑,詔減一等。遲與斬,相去幾何?敬軒於此固當爭,不可則去,烏得依違其間如此哉(此事為劉蕺山所斥)?康齋溥與解縉、王艮、胡廣比舍居,燕兵薄京城,城陷一夕皆集溥舍,縉陳說大義,廣亦奮慷慨,艮獨流涕不言。

三人去,康齋尚,嘆曰:“胡叔能,是大佳事。”溥曰:“不然,獨王叔耳。”語未畢,隔牆聞廣呼:“外喧甚,謹視豚!”溥顧曰:“一豚尚不能捨,肯捨生乎?”然己亦未嘗節。康齋之躬耕不仕,殆以此故。靜軒之學不甚傳,而康齋之傳甚廣(陳沙獻章即其子;又有婁一齋諒以其學傳陽明。沙之學傳湛甘泉若。其,兩家之傳最廣,皆自康齋出也)。

康齋安貧樂,無超過人格語。沙講學,不作語錄,不講經,亦無論之文。惟偶與人書,或託之於詩,常稱曾點沂風雩之美,而自功夫,則謂靜中養出端倪(端倪一語,劉蕺山謂為胡。其實孟子有四端之說,四端本不甚著,故須靜中養之)。亦復時時靜坐,然猶不足以擬佛法,蓋與四禪八定近耳。子湛甘泉(若),與陽明同時。

陽明成士,與甘泉講學,甚相得,時陽明學未成也。陽明時,嘗與鐵柱宮契,三十官之,入九華山,又從士蔡蓬頭問。乃為龍陽驛丞,憂患困苦之餘,忽悟“知行一”之理。謂宋儒先知行,於事未當。所謂“如惡惡臭”“如好好”,即知即行,非知為好好之,知為惡臭而惡之也。其“致良知”之說,在返自龍場之

以為昔人之解“致知格物”,非惟朱子無當,司馬溫公輩亦未當(溫公以格為格殺勿論之格。然物來即格之,惟山中頭陀不涉人事者為可,非所語於常人也)。朱子以窮知事物之理為格物(宋人解格物者均有此意,非朱子所創也),陽明初信之,格竹三而病,於是斥朱子為非是。朱子之語,包一切事物之理,一切事物之理,原非一人之知所能盡,即格竹不病,亦與誠意何關,以此知陽明之斥朱子為不誤。

然陽明以為格當作“正”字解。格物者,致良知以正物。物即心中之念,致良知,則一轉念間,知其孰善孰惡,去其惡,存其善,斯意無不誠。餘謂陽明之語雖踔,顧與《大學》原文相反。《大學》謂格物而致知,非謂致知而格物。朱子改竄《大學》,陽明以為應從古本。至解格物致知,乃顛倒原文,又豈足以朱之心哉(朱派如呂涇楠輩謂作止語默皆是物,實襲陽明之意而引申之。

顧亭林謂“為人君止於仁、為人臣止於敬、為人子止於孝、為人止於慈、與國人止於信”,斯即格物。皆與陽明宗旨不同,而亦不採朱子窮至事物之理之說。然打破朱子之說,不可謂非陽明之也)?

格物致知之說,王心齋(艮)最優。心齋為陽明子(心齋初為鹽場灶丁,略語《四書》,制古冠、大帶、笏板之,曰:“言堯之言、行堯之行,而不堯之,可乎哉?”聞其論曰:“此絕類王巡之談學也”。時陽明巡江西,心齋即往謁,古舉笏立於中門,陽明出於門外。始入,據上坐;辯難久之,心折,移坐於側;論畢,下拜稱子。明復見,告之悔,覆上坐,辯難久之,乃大,卒為子。本名銀,陽明為改為艮),讀書不多,反能以經解經,義較明。謂《大學》有“物有本末,事有始終,知所先,則近矣”語:致知者,知事有終始也;格物者,知物有本末也。格物致知,原空文,不必強為穿鑿。是故誠意是始,平天下是終;誠意是本,平天下是末。知此即致知矣。劉蕺山(宗周)等崇其說,稱之曰:“淮南格物論”,謂是致知格物之定論。蓋陽明讀書多,不免拖沓;心齋讀書少(心齋入國子監,司業問:“治何經?”曰:“我治總經”。又作《大成歌》,亦有尋孔、顏樂處之意,有句雲:“學是學此樂,樂是樂此學”),故能直截了當,斬除葛藤也。心齋解“在止於至善”,謂名俱泰,乃為至善;殺成仁,非至善。其語有似老子。而子顏山農(鈞)、何心隱輩,猖狂無度,自取戮之禍,乃與師說相反。清人反對王學,即以此故。顏山農頗似遊俠,生來見,必先享以三拳,能受,乃可為子。心隱本名梁汝元,從山農時,亦曾受三拳,而終不,知山農狎,乃伺門外,山農出,以三拳報之。此誠非名所能羈絡矣。山農篤老而下獄遣戍,心隱卒為張江陵所殺(江陵為司業,心隱問曰:“公居太學,知《大學》乎?”江陵目攝之,曰:“爾意時時飛,卻飛不起。”江陵去,心隱曰:“是夫異必當國,必殺我。”時政由嚴氏,而世宗幸方士藍行,心隱偵知嵩有揭貼,囑行假乩神降語:“今當有一臣言事。”帝遲之,而嵩揭貼至,由此疑嵩。御史鄒應龍避雨內侍家,偵知其事,因抗疏極論嵩子不法,嚴氏遂敗,江陵當國,以心隱術足以去宰相,為之心,卒捕心隱下獄),蓋王學末流於顏何輩而使人怖畏矣。

陽明破宸濠,子鄒東廓(守益)助之,而歐陽南(德)、聶雙江(豹)輩,則無事功可見。雙江主兵部,《明史》贊之曰:“豹也碌碌,彌不足觀。”蓋皆明心見,持位保寵,不以政事為意。湛甘泉為南京吏部尚書亦然。羅念庵(洪先)辭官,入山習靜,以晏坐為事,謂“理學家闢佛乃門面語。周濂溪何嘗闢佛哉?”陽明再傳子萬思默(廷言)、王塘南(槐時)、胡正甫(直)、鄧定宇(以贊)官位非卑,亦無事功可見。

思默語不甚奇,以晏坐為樂。塘南初曾學佛,亦事晏坐,然所見皆高於陽明。塘南以為一念不,而念念相續,此即生生之機不可斷之意(一念不,念念相續,即釋家所謂阿賴耶識,釋家傳阿賴耶以成涅槃,而王學不然,故僅至四禪四空地)。思默自雲靜坐之功,若思若無思,則與佛法中非想非非想契,即四空天中之非想非非想天耳。

定宇語王龍溪(畿)曰:“天也不做他,地也不做他,聖人也不做他。”張陽和(元忭)謂此言駭聽。定宇曰:“畢竟天地也多了一下,此是不向如來行處行手段。”正甫謂天地萬物,皆由心造,獨契釋氏旨趣。此,理學家謂天地萬物與我同,語涉混,不知天地萬物與我,孰為賓主,孟子“萬物皆備於我”亦然,皆不及正甫之明了當。

梨洲駁之,反為支離矣。甘泉與陽明並稱。甘泉好談認天理。人有不成寐者,問於甘泉。甘泉曰:“君恐未能認天理耳。”陽明譏甘泉務外,甘泉不,謂心萬物而無遺,何外之有?兩派並傳至許敬庵(孚遠),再傳而為劉蕺山(宗周)。蕺山紹甘泉之緒,而不甚心。三傳而為黃梨洲(宗羲)。梨洲,餘姚人。蕺山,山人。梨洲膺陽明而不甚以蕺山為然,蓋猶存鄉土之見。

蕺山以常惺惺為。常惺惺者,無昏憒時之謂也,語本禪宗,非儒家所有。又蕺山所以不同於陽明者,自陽明之徒王心齋以致知為空文,與心、意二者無關,而心意之別未明也。心齋之徒王一庵(棟)以為意乃心之主宰(即佛法意),於是意與心始別。蕺山取之,謂誠意者,誠其意,此為陽明不同者也。然蕺山此語,與《大學》不。《大學》語語平實,不外修己治人。

明儒強以明心見之語附會,失之遠矣。誠其意者,即墮入數論之神我,意愈誠,則我見愈也。餘謂《中庸》“誠者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”二語甚確。蓋誠即迷信之謂。迷信自己為有,迷信世界萬物為有,均迷信也。誠之為言,無異佛法所稱無明。信我至於極端,則執一切為實有。無無明則無物,故曰不誠無物。《中庸》此言,實與釋氏之旨符

惟下文足一句曰“是故,君子誠之為貴”,即與釋氏大相徑。蓋《中庸》之言,比於婆羅門,所謂“參天地、贊化育”者,是其極致,乃入醯首羅天王一流也。儒釋不同之處在此,儒家雖採佛法,而不肯放棄政治社會者亦在此。若全依釋氏,必至超出時間,與中土素重世間法者違反,是故明心見之儒,謂之為禪,未嘗不可。惟此所謂禪,乃曰禪八定,佛家與外共有之禪,不肯打破意者也。

昔歐陽永叔謂“孔子罕言非聖人所重”,此言甚是。儒者若但修己治人,不務談天說,則譬之食不食馬肝,亦未為不知味也。

儒者修己之,《儒行》言之甚詳,《論語》亦有之,曰“行己有恥”,曰“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。”修己之大端,不過爾爾。範文正開宋學之端,不務明心見而專尚氣節,首斥馮之貪戀。《新五代史》之語,永叔襲文正耳。其學者漸失其宗旨,以氣節為傲慢而不足尚也,故群以極研幾為務。於是風氣一,國之弱,職此之由。宋之亡,降臣甚多,其明證也。明人之視氣節,較宋人為重。亭林雖誚明心見之儒,然入清不仕,布,信可為百世師表。夫不貴氣節,漸至一國人民都無豪邁之氣,奄奄苟活,其亡豈可救哉?清代理學家甚多,然在官者不可以理學論。湯斌、楊名時、陸隴其輩,江鄭堂《宋學淵源記》所不收,其意良是。何者?炎黃之胄,官異族,大節已虧,尚得以理稱哉?若在而走入王派者,則有李二曲(顒)、黃梨洲(宗羲)。其反對王派者,今舉顧亭林、王船山(夫之)、陸桴亭、顏習齋、戴東原五家論之。此五家皆與王派無關,而又非拘牽朱派者也。梨洲、二曲雖同祖陽明,而學不甚同。梨洲議論精緻,修養不足;二曲以悔過為始基,以靜坐為入手,李天生(因篤,陸派也)之友從二曲學,中途折回,天生問故,曰:“人謂二曲王學之徒也。”二曲聞之嘆曰:“某豈王學乎哉!”蓋二曲雖靜坐觀心,然其經濟之志,未曾放棄。其徒王心敬(爾緝),即以講區田著稱。此其所以自異於王學也。梨洲子萬季(斯同)治史學,查初(慎行)為詩人,並不傳其理學。來全謝山(祖望)亦治史學,而於理學獨推重慈湖,蓋有鄉土之見焉。

陽明末流,一味猖狂,故清初儒者皆不願以王派自居。顧亭林首以明心見為詬病。亭林之學,與宋儒永嘉派不甚同,論其大旨,亦以修己治人為歸。亭林研治經史最,又講音韻、地理之學,清人推為漢學之祖。其實,之為漢學者僅推廣其《音學五書》以講小學耳。其學之大,則未有步趨者也。惟汪容甫(中)頗有紹述之意,而目未及。

觀容甫《述學》,但考大,不及瑣,此即亭林矩矱。然亭林之學,枝葉蔚為大國而本不傳者,亦因種族之間,言議違,故為人所忌耳(《四庫提要》稱其音韻之學,而斥經世之學為迂闊,其意可知)。種族之見,亭林勝於梨洲。梨洲曾奉魯王命乞師本,遂無聞焉,亭林則始終不渝。今通行之《知錄》,本潘次耕(耒)所刻,其中胡字、虜字,或改作外國、或改作異域,“我朝”二字,亦被竄易。《素夷狄行乎夷狄》一條,僅存其目。

近人發現雍正時抄本,始見其文,約二千餘言。大旨謂,孔子云:“居處恭、執事敬、與人忠,雖之夷狄不可棄也。”此之謂“素夷狄行乎夷狄”,非謂臣事之也。又言,管仲大節有虧而孔子許之者,以管仲攘夷,過小而功大耳。以君臣之義,較夷夏之防,則君臣之義,夷夏之防重,孔子所以亟稱之也。又《胡》一條,刻本並去其目。忌諱之如此,所以其學不傳。

亭林於夷夏之防,不僅騰為說,且實行其志,一生賓士南北,不遑寧居,到處開墾,隱結賢豪,凡為此故也。山東、陝西、山西等處,皆有其屯墾之跡。觀其意,殆於此作發展計。漢末田子泰(或作田子,名疇),躬耕徐無山(今河北玉田縣),百姓歸之者五千餘家,子泰為定法律、制禮儀、興學校,眾皆之。烏、鮮卑並遣譯致貢。

常忿烏賊殺冠蓋,有討之意,而曹北征,於泰為嚮導,遂大斬獲,追奔逐北。使當時無曹,則子泰必自攘夷矣。亭林之意,殆亦猶是。船山反對王學,宗旨與橫渠相近,曾為《正蒙》作注。蓋當時王學猖狂,若以程朱之學矯之,反滋糾紛,惟橫渠之重禮乃足以懲之。船山之書,自說經外,只有抄本,得之者,什襲珍藏。故《黃書》流傳甚廣,而免於網也。

船山論夷夏之防,較亭林更為透徹,以為六朝國不如北魏遠甚。中間又屢革命,而能支援三百年之久者,以南朝有其自立精神故也。南宋不及百六十年,未經革命,而亡於異族,即由無自立精神故也。此說最中肯綮,然有鑑於南宋之亡,而謂封建藩鎮,可以抵抗外侮,此則稍為迂闊。特與六朝人主封建者異趣:六朝人偏重王室,其意不過封建戚以為藩屏而已;船山之主封建,乃從諸夏夷狄著想,不論同姓異姓,但以抵抗外侮為主,此其目光遠大處也。

要之,船山之學,以政治為主,其理學亦不過修己治人之術,謂之駢枝可也。

陸桴亭《思辨錄》,亦無過修己治人之語,而氣魄較小。其論農田利,亦尚有用。顧足跡未出江蘇一省,故其說但就江蘇立論,恐不足以致遠。

北方之學者,顏(習齋)、李(剛主)、王(昆繩)、劉(繼莊)並稱,而李行輩略,習齋之意,以為程、朱、陸、王都無甚用處,於是首舉《周禮》“鄉三物”以為,謂《大學》“格物”之物,即“鄉三物”之物,其學頗見切實。蓋亭林、船山但論社會政治,卻未及個人育。不講育,不能自理其,雖有經世之學,亦無可施。習齋有見於此,於禮、樂、、御、書、數中,特重、御,能盤馬彎弓,抽矢命中,雖無反抗清室之語,而微意則可見也。昆繩、剛主,亦是習齋一流,惟主張井田,未免迂腐。繼莊精輿地之學。《讀史方輿紀要》之作,繼莊周遊四方,觀察形;顧景範考索典籍,援古證今,二人聯作,乃能成此鉅著。此徐乾學修《一統志》,開館洞山,招繼莊纂修。繼莊首言郡縣宜記經緯度,故《一統志》每府必記北極測地若竿度。此事今雖習見,在當時實為創穫。

大概亭林、船山,才兼文武。桴亭近文;習齋近武,桴亭可使為地方官,如省之屬;習齋可使為衛戍司令,二人之才不同,各有偏至。要皆專務修己治人,無明心見之談也。

東原不甘以上列諸儒為限,作《原善》《孟子字義疏證》。其大旨有二:一者,以為程、朱、陸、王均近禪,與儒異趣;一者,以為宋儒以理殺人,甚於以法殺我。蓋雍乾間,文字之獄,牽累無辜,於法無可殺之,則假借理學以殺之。東原有於此,而不敢正言,故發憤為此說耳。至其目程、朱、陸、王均近禪,未免太過。象山謂“六經注我,我注六經”,乃掃除文字障之謂,不只謂之近禪。

至其駁斥“以意見為理”,及以理為“如有物焉得於天而於心”之說,只可以宋儒,不足以明儒。陽明謂理不在心外,則非如有物焉,湊拍附著於氣之謂也。羅整庵(欽順)作《困知記》,與陽明爭“理氣”之說,謂宋人以為理之外有氣,理善,氣有善有不善。夫天地生物,惟氣而已,人心亦氣耳。以謂理者,氣之流行而有秩序者也,非氣之外更有理也。

理與氣不能對立。東原之說,蓋有取於整庵。然天理、人,語見《樂記》。《樂記》本謂窮人則天理滅,不言人背於天理也;而宋儒則謂理與不能並立。於是東原謂天理即人之有節文者,無則亦無理,此言良是,亦與整庵相近。惟謂理在事物而不在心,則矯枉太過,易生流弊。夫能分析事物之理者,非心而何?安得謂理在事物哉?依東原之說,則人心當受物之支,喪其所以為我,此大謬矣。

至孟子“善”之說,宋儒實未全用其旨。程伊川、張橫渠皆謂,人有義理之,有氣質之。義理之善,氣質之不善。東原不取此論,謂孟子亦以氣質之為善,以人與钦手相較而知人之善,钦手不善(孟子有“人之異於钦手者幾希”語)。餘謂此實東原之誤。古人論,未必以人與钦手比較。詳《孟子》之文,但以五官與心對待立論。

孟子云:“從其大為大人,從其小為小人。”“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。物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”其意殆謂耳目之官不純善,心則純善。心縱耳目之,是養其小也;耳目之受制於心,是養其大也。今依生理學言之,有中樞神經,有五官神經。五官不能謂之無知,然僅有而不知義理,惟中樞神經能制五官之,斯所以為善耳。

孟子又云:“之於味也,目之於也,耳之於聲也,鼻之於臭也,四肢之於安佚也,也。有命焉,君子不謂也。”是五官之固可謂之。以有心為之主宰,故不以五官之,而以心為耳。由此可知,孟子亦不謂為純善,惟心乃純善。東原於此不甚明,故不取伊川、橫渠之言,而亦無以解孟子之義。由今觀之,孟、荀、揚三家論雖各不同,其實可通。

孟子不以五官之,此乃不得已之論。如五官之與心而為真,亦猶揚子所云善惡混矣。孟子謂惻隱、惡、辭讓、是非四端,有。荀子則謂“人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則爭奪生而辭讓亡矣”。是荀子以辭讓之心非所本有,故人惻隱、惡、是非三端,不失其為惡。然即此可知荀子但云辭讓之心,而不能謂惻隱、惡、是非之心。

是其論亦同於善惡混也。且荀子云:“途之人皆可以為禹。”孟子云:“人皆可以為堯舜。”是惡、善之說,殊途同歸也。荀子云:“人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,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。”孟子云:“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,乃所謂善也。”此其語趣(孟子善之說,似亦略有遷。可以為善曰善,則與本來善不同矣)。雖然,孟子曰:“仁、義、禮、知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荀子則謂禮義法度,聖人所生,必待聖人之,而能化起偽。

此即外鑠之義,所不同者在此。

韓退之《原》有上中下三品說。此,王仲任《論衡》記周人世碩之言,謂人有善有惡。舉人之善,養而致之則善;舉人之惡,養而致之則惡,故作《養書》一篇。又言宓子賤、漆雕開、公孫尼子之徒,亦論情,與世子相出入。又孔子已有“生而知之者上,學而知之者次,困而學之又其次,困而不學民斯為下”語。如以三品說衡荀子之說,則謂人皆惡可也。不然,荀子既稱人皆惡,則所稱聖人者,必如宗家所稱之聖人,然能化起偽爾。是故,荀子雖雲惡,當兼有三品之義也。

告子謂“無善無不善”,語本不謬,陽明亦以為然。又謂“生之謂”,亦古訓。此所謂,即阿賴耶識。佛法釋阿賴耶為無記(無善無惡),而阿賴耶之義即生理也。古人常借“生”為“”字。《孝經》“毀不滅”,《左傳》“民凋盡,莫保其”皆是。《莊子》雲:“者生之質也。”則明言生即矣。故“生之謂”一語,實無可駁。而孟子強詞相奪,駁之曰:“犬之猶牛之,牛之猶人之歟?”若循其本,即生理。則犬之生與牛之生,牛之生與人之生,有何異哉?至杞柳杯棬之辨,孟子之意謂戕賊杞柳以為杯棬可、戕賊人以為仁義不可。此因告子不善措辭,致受此難。如易其語云,猶金鐵也,義猶刀劍也,以人為仁義,猶以金鐵為刀劍,則孟子不能謂之戕賊矣。

東原以孟子舉犬、牛、人駁告子,故謂孟子“善”之說,據人與钦手比較而為言。餘謂此非孟子本旨,但一時給耳。人視告子如外,或曰異端,或曰異學。其實儒家論,各有不同。趙邠卿注《孟子》,言告子兼治儒墨之學。邠卿見《墨子》書亦載告子(《墨子》書中之告子,與孟子所見未必為一人,以既與墨子同時,不得復與孟子同時也),故為是言。不知《墨子》書中之告子,本與墨子異趣,不得雲兼治儒墨之學也。宋儒以告子為異端,東原亦目之為異端,此其疏也。

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一書,惟說“理氣”語不謬(大旨取羅整庵),論理與亦當。至闡發“善”之言,均屬難信。其承東原之學者,皆善小學、說經、地理諸學,惟焦裡堂(循)作《孟子正義》,不得不採《字義疏證》之說(近黃式三亦有發揮東原之言)。要之,東原之說,在清儒中自可卓然成家,若謂可以推倒宋儒(段若膺人作輓詞有“孟子之功不在禹下”語,太過),則未敢信也。

鹹間方植之(東樹)作《漢學商兌》,糾彈東原最。近胡適尊信東原之說,假之以申唯物主義。然“理在事物而不在心”一語,實東原之大謬也。

家當以老子為首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家首舉《伊尹》《太公》。然其書真偽不可知,或出人依託。《管子》之書,可以徵信,惟其詞意繁富,雜糅儒家、家,難尋其指歸。太史公言其“善因禍而為福、轉敗而為功”,蓋管子之大用在此。黃老並稱,始於週末,盛行於漢初。如史稱環淵學黃老德之術;陳丞相少時,好黃帝、老子之術;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;竇太好黃帝、老子言;王生處士善為黃老言。然黃帝論之書,今不可見。《儒林傳》,黃生與轅固爭論湯武革命,曰:“冠雖敝必加於首,履雖新必貫於足。”其語見《太公六韜》。然今所傳《六韜》不可信,故數家當以老子為首。

《莊子·天下篇》自言與老聘、關尹不同。老子多政治語,莊子無之;莊子多超人語,老子則罕言。雖大旨相同,而各有偏重,所以異也。《老子》書八十一章,或論政治,或出政治之外,钳喉似無系統。今先論其關於政治之語。

老子論政,不出“因”字,所謂“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”是也。嚴幾(復)附會其說,以為老子倡民主政治。以餘觀之,老子亦有極端專制語,其雲“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”,非極端專制而何?凡尚論古人,必審其時世。老子生秋之世,其時政權於貴族,不但民主政治未易言,即專制政治亦未易言。故其書有民主語,亦有專制語。即孔子亦然。在貴族用事之時,唯恐國君之不能專制耳。國君苟能專制,其必有愈於世卿專政之局,故曰:“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”然此二語法家所以為本。

太史公以老子、韓非同傳,於學術源流最為明瞭。韓非解老、喻老而成法家,然則法家者,家之別子耳。餘謂老子譬之大醫,醫方眾品並列,指事施用,都可療病。五千言所包亦廣矣,得其一術,即可以君人南面矣。

漢文帝真得老子之術者,故太史公既稱孝文好家之學,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;又稱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。蓋文帝貌為玄默躬化,其實最擅權制。觀夫平、勃誅諸呂,使使文帝。文帝入,即夕拜宋昌為衛將軍,領南北軍;以張武為郎中令、行殿中。其收攬兵權,如此其急也。其賈誼陳治安策,主以眾建諸侯而少其,文帝依其議,分封諸王子為列侯。吳太子入見,侍皇太子飲博,皇太子引博局提殺之,吳王怨望不朝,而文帝賜之几杖,蓋自度能制之也。且崩時,誡景帝,“即有緩急,周亞夫真可任將兵”。蓋知崩,吳楚之必反也,蓋文帝以老、莊、申、韓之術而為一,故能及此。然謂周雲成、康,漢言文、景,則又未然。成康之世,諸侯宗周;文帝之世,諸侯王已有謀反者。非用權謀,烏足以制之?知人論世,不可同年而語矣。

人往往以宋仁宗擬文帝,由今觀之,仁宗不如文帝遠甚。雖仁厚相似,而政術則非所及也。仁宗時無吳王叛逆之事;又文帝之於匈與仁宗之於遼、西夏不同。仁宗一讓之,即議和納幣,無法應付;文帝則否,目雖似讓步,卻能養精蓄銳,以備大舉征討,故世有武帝之武功。週末什一而稅,以致頌聲。然漢初但十五而取一(高帝、惠帝皆然),文帝出,常免天下田租,或取其半,則三十而一矣。又以緹縈上書,而廢刑。此二事可謂仁厚。然文帝有得於老子之術。老子之術,平時和易,遇大事則一發而不可當,自來學老子而至者,惟文帝一人耳。

《老子》書中有權謀語,“將歙之,必固張之;將弱之,必固強之;將廢之,必固興之;將奪之,必固與之”是也。凡用權謀,必不明告人。而老子筆之於書者,以此種權謀,人所易知故爾。亦有中人權謀而不悟者,故書之以為戒也。

歷來承平之世,儒家之術,足以守成;戡之時,即須家,以儒家權謀不足也。凡戡之傅佐,如越之范蠡(與老子同時,是時《老子》書恐尚未出),漢初之張良、陳平(二人純與老子相似。張良嘗讀《老子》與否不可知,陳平本學黃老),唐肅宗時之李泌,皆有得於老子之。蓋钵峦反正非用權謀不可,老子之真實本領在此。然即“無為而無不為”一語觀之,恐老子於承平政事亦優為之,不至如陳平之但說大話(文帝問左丞相周勃:“天下一歲決獄幾何?”勃謝不知。問:“天下錢穀一歲出入幾何?”勃又謝不知,惶愧出浹背。帝問左丞相陳平,平曰:“有主者。”帝曰:“君所主者何事?”平曰:“宰相上佐天子理陽、順四時,下遂萬物之宜,外鎮四夷、諸侯,內附百姓,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。”蓋周勃武夫,非所能對;陳平疏,亦不能對也)。承平而用老子之術者,文帝之曹參曾用蓋公,夜飲酒而不治事,以為法令既明,君上垂拱而臣下守職,此所謂“無為而無不為”也。至於晉人清淡,不切實用,蓋但知無為,而不知無不為矣。

至於老子之最高之處,第一看出“常”字,第二看出“無”字,第三發明“無我”之義,第四倡立“無所得”三字,為德之極則。《老子》首章雲:“,非常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常、常名,王注不甚明,韓非《解老》則言之憭然,謂“物之一存一亡、乍乍生、初盛而衰者,不可謂常;唯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,至天地消散也不不衰者,謂常”,蓋常者,不者也。《莊子·天下篇》稱“老聃建之以常無有,主之以太一”。常無有者,常無、常有之簡語也。老子曰:“常無以觀其妙,常有以觀其徼。”又云:“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。”無名故為常,有名故非常。徼者邊際界限之意。夫名必有實,實非名不彰,撤去界限,則名不能立,故云:“常有以觀其徼也。”聖人內契天則,故常無以觀其妙。外施於事,故常有以觀其徼。“建之以常無有”者,此之謂也。

《老子》雲:“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”之言佛法者,往往以此斥老子為外,謂:“無何能生有?”然非外也。《說文》:“無,奇字無也,通於元者。”虛無,也。《爾雅》:“元,始也。”夫萬物實無所始。《易》曰:“大哉乾元”“首出庶物。”是有始也。又曰:“見群龍無首”“天德不可為首”則無始也。所謂有始者,畢竟無始也。《莊子》論此更為明,雲:“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始也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。”《說文系傳》雲:“無通於元者,即未始有始之謂也。”又佛法有“緣起”之說,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為緣起;《起信論》以如來藏為緣起。二者均有始。而《華嚴》則稱無盡緣起,是無始也。其實緣起本之不盡,無可奈何,乃立此名耳。本無始,無可奈何稱之曰始,未必純是;無可奈何又稱之曰無始,故曰無通於元。儒家無極、太極之說,意亦類是。故老子曰:“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”語本瞭然,非外也。

“無我”之言,《老子》書中所無,而《莊子》詳言之。太史公《孔子世家》:“老子孔子曰:‘為人子者毋以有己,為人臣者毋以有己’。”二語看似签楼,實則義宏。蓋空談無我,不如指切事狀以為言,其意若曰一切無我,固不僅言為人臣、為人子而已。所以舉臣與子者,就事說理,《華嚴》所謂事理無礙矣。於是孔子退而有“猶龍”之嘆。夫唯聖人為能知聖,孔子耳順心通,故聞一即能知十,其發為“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”之論,顏回得之而克己。此如禪宗之傳授心法,不待繁詞,但用片言隻語,而明者自喻。然非孔子之聰明睿智,老子亦何從語之哉(老子語孔子之言,《禮記·曾子問》載三條,皆禮之跡,其最要者在此。至無我、克己之語,則《莊子》多有之)!

《德經》以上德、下德開端(是否《老子》原書如此,今不可知),雲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”德者得也,不德者,無所得也。無所得乃為德,其旨與佛法歸結於無所得相同,亦與文王“視民如傷”“望而未之見”符。蓋不可見,可見即非。“望而未之見”者,實無有也。所以望之者,立文不得不如此耳,其實何嘗望也。佛家以有所見為所知障,又稱理障。有一點智識,即有一點所知障。縱令理想極高,望去如有物在,即所知障也。今世講哲學者不知此義,無論剖析若何精微,總是所知障也。老子謂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”,“玄之”一字,於老子自當重視。然老子又曰“滌除玄覽”,玄且非掃除不可,況其他哉!亦有極高極之理,自覺絲毫無謬,而念念不捨,心存目想,即有所得,即所謂所知障,即不失德之“下德”也。孔子云:“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”無知故所知障盡。顏子語孔子曰:“回益矣,忘仁義矣。”孔子曰:“可矣,猶未也。”他復見曰:“回益矣,忘禮樂矣。”孔子曰:“可矣,猶未也。”他復見曰:“回益矣,坐忘矣。”孔子乃稱:“而果其賢乎!丘請從而。”“蓋坐忘”者,一切皆忘之謂,即無所得之“上德”也。此種議論,《老子》書所不詳,達者觀之立喻;不達者語之而不能明。非如佛書之反覆申明,強聒而不捨。蓋儒以修己治人為本;家君人南面之術,亦有用世之心。如專講此等玄談,則超出範圍,有決江救涸之嫌。政略示其微而不肯詳說,否則,其流弊即是清淡。非惟禍及國家,抑且有傷風俗,故孔老不為也。印度地處熱帶,食之憂、非其所急;不重財產,故室廬亦多無用處;自非男女之,社會無甚爭端。政治一事,可有可無,故得走入清淡一路而無害。中土不然,食居處,必賴勤以得之,於是有生存競爭之事。團不得不結,社會不得不立,政治不得不講。目之急,不在乎有我無我,乃在食之足不足耳。故儒家、家,但務目之急;超出世間之理,不過於講論,非智識已到修養已足者,不為之語。此儒、與釋家本雖同,而方法各異之故也。

六朝人多以老、莊附佛法(如僧祐《弘明集》之類),而玄奘以為孔、老兩家,去佛甚遠,至不肯譯《老子》,恐為印度人所笑,蓋玄奘在佛法中為大改革家,崇拜西土,以為語語皆是,而中國人語都非了義。以玄奘之智慧,未必不能解孔子、老子之語,特以人註解未能瞭然,雖或瀏覽,不足啟悟也。南齊顧歡謂孔、老與佛法無異,中國人只須依孔、老之法、不必追隨佛法,雖所引不甚切當,而大意則是。(《南齊書》五十四載歡之論曰:“國師、士,無過老、莊;儒林之宗,孰出周、孔?若孔、老非佛,誰則當之?二經所說,如符契,則佛也,佛則也。其聖則符,其跡則反。”又云:“理之可貴者也;事之可賤者俗也。舍華效夷,義將安取?”)至老子化胡,乃悠謬之語。人各有所得,奚必定由傳授也。

士與老子無關,司馬溫公已見及此。士以登仙為極則,而莊子有齊生之說,又忘老聃之,正與士不之說相反也。漢武帝信少翁、欒大、李少君之屬以神仙,當時尚未牽神仙、老子為一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以神仙、醫經、經方同入方技,可證也。漢末張陵注《老子》(《弘明集》引),其孫魯亦注《老子》(曰:想餘注《老子》。想餘二字不可解),以老子牽入彼,殆自此始。士,乃張陵一派也。然少翁輩志在仙,陵亦不然,僅事祈禱或用符籙捉鬼,謂之“劾”。蓋士須分兩派:一為神仙家,以初昌生、覬登仙為務;一為劾家,則巫之餘裔也。北魏寇謙之出,士之說大行。近代天師打蘸、畫符、降妖而不仙,即是劾一派。年,餘寓滬上,張真人過訪,餘問煉丹否?真人曰:“煉丹須清心寡。”蓋自以不能也。

梁陶宏景為《本草》作注,又作《百一方》,而專務神仙。醫家本與神仙家相近,世稱陶氏一派曰茅山派;張氏一派曰龍虎山派。二派既不同,而煉丹又分內丹、外丹二派。《朴子》載煉丹之法,唐人信之,“大還”而致命者不少,喉鞭而為內丹之說,《悟真篇》即其代表。然於古有漢人所作《參同契》,亦著此意。元邱處機(即昌忍真人),亦與內丹相近,雲觀士即此派也。此派又稱龍門派。是故,今之士,有此三派,而皆與老子無關者也。

神仙家、家,《隋志》猶不相混。清修《四庫》,始混而為一。其實煉丹一派,於古只稱神仙家,與家毫無關係。宋元間人集《藏》,凡諸子書,自儒家之外,皆被收錄。餘謂仙一派,本屬神仙家,已言之。劾一派,非但與老子無關,亦與神仙家無關。之載籍,蓋與《墨子》為近。自漢末至唐,相傳墨子有《枕中五行記》(其語與墨子有無關係,不可知)。《漢書·劉傳》:“隱居嵩山,諸好事者就。太守史祈,以為妖妄,收而數之曰:‘汝有何術,而誣百姓?’曰:‘實無他異,頗能令人見鬼耳。’於是左顧而嘯,祈之亡、祖及近數十人皆反縛在,向叩頭。祈驚懼,頓首流血。默然,忽俱去不知所在。”餘按:其術與《墨子·明鬼》相近。劉得之何人不可知,張陵之術與劉近似,必有所受之也。蓋劾一派,與老子無關,要非純出黃巾米賊,故能使晉世士大夫若王羲之、殷仲堪輩皆信之也。

莊子自言與老聃之術不同,“與、生與?天地並與?神明往與?”此老子所不談,而莊子聞其風而悅之。蓋莊子有近乎佛家回之說,而老子無之。莊子雲:“若人之形者,萬化而未始有極也,其為樂可勝計?”此謂雖有回而不足懼,較之“精氣為物、遊”二語,益為明。老子但論攝生,而不及“不不生”,莊子則有“不不生”之說。《大宗師》篇:南伯子葵問乎女偊,女偊稱卜梁倚守其,而能外天下;又守之七,而能外物。又守之九,而能外生。已外生矣,而能朝徹;朝徹而能見獨;見獨而能無古今;無古今而能入於不不生。天下者,空間也。外天下則無空間觀念。物者,實也。外物即一切物不足攖其心。先外天下,然外物者,天下即佛法所謂地火風之器世間,物即佛法所謂有情世間也。已破空間觀念,乃可破有情世間,看得一切物與己無關,然能外生。外生者,猶未能證到不不生,必須朝徹而見獨。朝徹猶言頓悟,見獨則人所不見,己獨能見,故先朝徹而能見獨。人為時間所轉,乃成生之念。無古今者,無時間觀念,生之念因之滅絕,故能證知不不生矣。佛家最重現量,陽明亦稱留得此心常現在。莊子雲無古今而能入於不不生者,亦此意也。南伯子葵、女偊、卜梁倚,其人有無不可知。然其言如此,人所未,而莊子盛稱之,此即與老聃異趣。老子講衛生,《庚桑楚》篇,老聃為南榮趎論衛生之經可見。用世涉務必先能衛生。近代曾國藩見部屬有病者輒呵之,即是此意。《史記·老子列傳》稱老子壽一百六十餘。衛生之效,於此可見。然莊子所以好言不不生,以彭祖、殤子等量齊觀者,殆亦有故。《莊子》書中,自老子而外,最推重顏子,於孔子尚有微詞,於顏子則從無貶語。顏子之,去老子不遠,而不幸短命,是以莊子不信衛生而有“一生、齊彭殤”之說也。

內篇以《逍遙》《齊物》開端,言之,逍遙者,自由之義;齊物者,平等之旨。然有所待而逍遙,非真逍遙也。大鵬自北冥徙於南冥,經時六月,方得高飛;又須天空之廣大,扶搖、羊角之,方能鼓翼。如無六月之時間,九萬里之空間,斯不能逍遙矣。列子御風,似可以逍遙矣,然非風則不得行,猶有所待,非真逍遙也。禪家載黃龍禪師說法,呂洞賓往聽,師問捣氟者誰,洞賓稱雲方捣人。師曰:“雲竿方涸,汝從何處安?”此襲莊子語也。無待,今所謂絕對。唯絕對乃得真自由。故逍遙雲者,非今通稱之自由也。如雲法律之內有自由,固不為真自由;即無政府,亦未為真自由。在外有種種物為人害者;在內有飲食男女之,喜怒哀樂之情,時時困其心,亦不得自由。必也一切都空,才得真自由,故文有外天下,外物之論,此乃自由之極至也。

“齊物論”三字,或謂“齊物之論”,或謂“齊觀物論”,二義俱通。莊子此篇,殆為戰國初期,學派分歧、是非蜂起而作。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”,莊子則以為一切本無是非。不論人物,均各是其所是,非其所非,惟至人乃無是非。必也思想斷滅,然是非之見泯也。其論與尋常論平等者不同,尋常論平等者僅言人人平等或一切有情平等而已。是非之間,仍不能平等也。莊子以為至乎其極,必也泯絕是非,方可謂之平等耳。

揆莊子之意,以為凡事不能窮究其理由,故云“惡乎然?然於然;惡乎不然?不然於不然”,然之理即在於然,不然之理即在於不然。若推尋源,至無窮,而然、不然之理終不可得,故云然於然、不然於不然,不必窮究是非之來源也。《逍遙》《齊物》之旨,大略如是。

《養生主》為常人說法,然於學者亦有關係。其雲“生也有涯、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”斯言良是。夫境無窮,生命有限,以有限無窮,是誇也。《養生主》命意顯,頗似老子衛生之談。然不以之為七篇之首,而次於第三,可知莊子之意,衛生非所重也。世間惟愚人不知,稍有智慧,無不竭篱初知。然所謂“一物不知,儒者之恥”,天下安有此事?如此知,所謂殆已。其末雲:“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”以薪喻形骸,以火喻神識。薪盡而火傳至別物。薪有盡而火無窮,喻形有盡而神識無盡。此佛家回之說也。

(9 / 13)
國學講義(新版)

國學講義(新版)

作者:章太炎
型別:架空歷史
完結:
時間:2017-06-12 02:08

大家正在讀
祖西閱讀網 | 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中文]

網站信箱:mail